close

年輕人的鬥志哪去了

    “年輕人是冉冉升起的太陽”,老一輩人都喜歡這麼形容年輕人,因此年輕人似乎都應該是朝氣蓬勃、鬥志昂揚、樂觀向上的,但《中國青年報》日前進行的一項調查並非如此。對于“你對人生缺乏熱情嗎”這個問題,71.0%的受訪者認為現實生活充滿焦慮,55.0%的人對人生缺乏熱情,有些年輕人竟然說:“我們過的還不如父輩呢。”社會無疑是進步了,年輕人為什麼缺乏激情、喪失了鬥志?如何才能幫他們調動生活的積極性呢?《生命時報》記者採訪了心理專家及各行業資深人士。

    半數年輕人對生活沒目標

年輕人的鬥志哪去了

    該 調查還列出了這樣一組數據:58.5%的人沒有具體的人生計劃,51.3%的人對國家大事不感興趣,40.4%的人討厭和別人比較,甚至有35.0%的人 不想外出工作。無獨有偶,在網際網路上,一項測試也吸引了不少人參與,該測試通過經濟收入、價值觀、生活習慣等來判斷被測人是否屬于“下流社會”。這裏說 的“下流社會”是相對于“上流社會”而言,這個概念來自2005年轟動日本的暢銷書《下流社會》,書中表達的意思是大批年輕人在嚴酷的競爭壓力下,逃避承 擔事業和家庭的責任,在工作、婚姻、學習中自暴自棄,最終從社會中間層向下滑落。而“對人生缺乏熱情”恰恰是“下流社會”的最大特點。

    有評論認為,年輕一代落入“下流社會”,並不僅是他們比上一代人收入低,重要的是他們的溝通和生活能力、工作、學習和消費意願等全面下降。

    農村青年比父輩過得好

    現 實情況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記者歷時10天採訪了40名年齡在24至35歲的都市青年,發現從農村考入城市上學並就業的受訪者中,幾乎都認為自己過得比父輩 好。小林對記者說:“我爺爺我爸都是農民,和大蔥白菜打了一輩子交道,就指望孩子能上學有文化。現在,經過努力,我能留在北京工作,物質和精神各方面肯定 比上一輩好。將來,我有了孩子,他也會比我過得好。”小林這種想法確實代表了大多數來自農村的年輕人的想法。而他們的父輩也認同這種觀點。

    老黃今年56歲,孩子在城市工作,把他也從老家接了過來。老黃提起自己的孩子特別自豪:“娃有出息,現在在大單位工作,我們當爹媽的也跟著沾光。他們比我們強多了。”

  城裏的孩子心態復雜

    然 而,在城市裏成長、上學並就業的都市青年情況卻比較復雜。記者採訪的25個人都是大學學歷,他們對調查所涉及的“討厭和別人比較”十分認同。畢業3年,如 今在一家雜志社當美術編輯的伏小姐說:“我最討厭和別人比了,用別人的標準衡量自己根本沒有意義。”在中直機關工作的王小姐說:“現在社會壓力大,競爭激 烈,這是發展所致,遇到困難也沒什麼好埋怨的。但物質和精神生活豐富了,我的生活肯定比父母好得多。”伏小姐的媽媽也不認同“年輕人不如上一代”的看法: “以前,我們要什麼沒什麼,現在的孩子雖然壓力大,可動力也大,只要肯努力,怎麼不能過上好日子?”那麼,到底是誰對生活沒有信心?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問題比較突出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心理學家認為,這代人受成長經歷的影響,考慮問題狹隘,習慣以自我為中心,遇到挫折不知如何排解,對生活缺少熱情。

    獨生子女多心智不成熟

    對此,北京陽光華仁心理咨詢室宋玉梅主任說:“獨生子女的成長經歷對他們影響很大,他們往往生理成熟,心智不成熟,不會關心別人。”

    1.生活中心,以己為重。這些年輕人不關心政治,更願意關注明星偶像的行蹤或哪裏出了自己喜歡的菜。1982年出生的小徐說:“我關心娛樂新聞,其他的不是很清楚。至于具體的人生計劃,因為現在每天都有變化,說不好。”

    2.追求速成,忽視責任。現在,一些年輕人心態浮躁,做什麼都圖快。不只工作,在情感方面,這部分人也追求刺激,認識沒幾天就結婚,結婚沒幾天又鬧離婚,對生活缺少責任感,是這一代人的通病。

    3. 認識不足,好高騖遠。一些都市年輕人喜歡新奇和挑戰,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在工作中“跳來跳去”。小徐的朋友畢業沒多久,就換了3份工作,總想找適合自己的 社會角色。一般來說,剛踏入社會,沒有資歷,收入不高很正常,而攀比和不滿足現狀的心態往往讓他們對自己認識不足。

    4.怕失敗,面對挫折失去信心,沒有鬥志。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但現在有些年輕人吃不下這個“塹”。一旦在某方面失敗了,就可能從此不敢再涉足。要知道,失敗後再邁出去的一步距離成功就近多了。

    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年輕人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宋玉梅主任認為,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學生時期就顯露出來了。一些孩子性格孤傲,不願意向朋友、家人傾訴苦惱。其實傾訴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不能讓消極情緒影響生活,否則日積月累,就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和處理模式。

    對 此,宋玉梅主任、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肖震宇等業內專家為這些缺乏生活熱情的年輕人提出了建議。第一,要有實際的目標,但目標應該是層進式的。比如工薪階層 買房子,月收入只有3000元,非要買300萬的豪宅,這種目標就是好高騖遠,容易造成人的心理負擔,形成挫折感。第二,不要脫離社會,要學會善解人意, 否則容易自閉。第三,學會樂觀向上,遇到事情往好的方面想,化解悲觀情緒。第四,重視團體,學會向別人求助,重視親情、友情和愛情,不能自我封閉,變成 “套子裏的人”。第五,遇到挫折多從自身找原因,把磨煉當成一筆財富,化被動為主動,發揮自身優勢,學習別人長處。資深媒體人吳先生補充說:“現在的年輕 人處在社會大轉型過程中,他們應該看到自己比父輩的優勢——信息、見識和知識多,清楚自己比上一輩好在哪、不足在哪,虛心接受別人的指點和批評,多看勵志 書籍。”

    一些企業也在考慮如何給員工樹立信心。一家廣告公司人事部主管對記者說:“我們這兒年輕人多,公司每個月都會搞聚會,給 大家提供交流傾訴的機會,同時也會發福利用品,鼓勵他們的工作熱情。”最後,宋玉梅主任說:“對任何人來說,挫折都是歷史,消極的時候要學會和不如自己的 人比。而且,要學會知足常樂,有追求目標的同時也要學會滿足。困難就像一塊石頭,不要把它當成絆腳石,應該當成墊腳石。”(王躍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3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